[ad_1]
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的户外酒吧和餐馆里,空气中弥漫着夏天的气息,但没有香烟的烟雾。
在世界卫生组织于周三纪念“世界无烟日”之际,瑞典是欧盟中吸烟率最低的国家,即将宣布自己“无烟”——定义为该国每日吸烟者少于 5%人口。
许多专家将功劳归功于数十年的反吸烟运动和立法,而其他人则指出“鼻烟”的流行,这是一种无烟烟草产品,在欧盟其他地方被禁止,但在瑞典作为香烟的替代品销售。
不管是什么原因,5% 的里程碑现在已经触手可及。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9 年,只有 6.4% 的 15 岁以上瑞典人每天吸烟,这一比例在欧盟中最低,远低于整个 27 国集团 18.5% 的平均水平。
瑞典公共卫生署的数据显示,自那时以来,吸烟率持续下降,去年达到 5.6%。
“我们喜欢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这就是原因,”斯德哥尔摩居民 Carina Astorsson 说。 她补充说,她从来没有对吸烟感兴趣,因为“我不喜欢这种气味; 我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注重健康的瑞典人(包括年轻一代)似乎很清楚吸烟的风险。 二十年前,几乎 20% 的人口是吸烟者——这在当时的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很低的比例。 从那时起,阻止吸烟的措施降低了整个欧洲的吸烟率,包括禁止在餐馆吸烟。
从 2014 年到 2019 年,法国的吸烟率出现了创纪录的下降,但在 COVID-19 大流行的高峰期,这一成功达到了稳定水平——部分原因归咎于造成压力,促使人们吸烟。 2021 年,法国 18 至 75 岁的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自称吸烟——比 2019 年略有增加。每天约有四分之一吸烟。
瑞典在禁烟方面比大多数国家走得更远,并表示这带来了一系列健康益处,包括相对较低的肺癌发病率。
瑞典癌症协会秘书长 Ulrika Årehed 说:“我们很早就开始在公共场所限制吸烟,首先是在学校操场和课后活动中心,后来是在餐馆、露天咖啡馆和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 “与此同时,香烟税和对这些产品营销的严格限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补充说,“瑞典还没有”,并指出弱势社会经济群体的吸烟者比例更高。
在这个拥有 1050 万人口的国家,人们点灯的景象越来越少。 公共汽车站和火车站台以及医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入口外禁止吸烟。 与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样,酒吧和餐厅内禁止吸烟,但自 2019 年起,瑞典的吸烟禁令也适用于他们的户外座位区。
周二晚上,夕阳西下,斯德哥尔摩的露台上挤满了吃喝玩乐的人们。 没有香烟的迹象,但在一些桌子上可以看到鼻烟罐。 在喝啤酒的间隙,一些顾客会在上唇下塞上一小袋潮湿的烟草。
瑞典口含烟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将他们的产品视为一种危害较小的吸烟替代品,并声称该国吸烟率下降是其功劳。 但瑞典卫生当局不愿建议吸烟者改用鼻烟,这是另一种极易上瘾的尼古丁产品。
“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将两种有害产品相互对抗,”Årehed 说。 “的确,吸烟比你能做的大多数事情更有害,包括口含烟。 但话虽如此,即使使用口含烟也存在许多健康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在怀孕期间使用口含烟,它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和早产的风险。
瑞典人非常喜欢他们的鼻烟,这是美国浸渍烟草的远亲,以至于他们在 1995 年加入欧盟时要求豁免欧盟对无烟烟草的禁令。
“这是瑞典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瑞典的意大利帕尔马火腿或任何其他文化习惯一样,”瑞典顶级鼻烟制造商 Swedish Match 的发言人帕特里克希尔丁森说,该公司去年被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收购。
他说,政策制定者应该鼓励烟草业开发危害较小的吸烟替代品,例如口含烟和电子烟。
“我的意思是,世界上仍有 12 亿吸烟者。 欧盟每天约有 1 亿人吸烟。 而且我认为我们(只能)在政策制定法规方面走得这么远,”他说。 “你需要为吸烟者提供其他危害较小的替代品,以及一系列替代品。”
联合国卫生机构世卫组织表示,土库曼斯坦的烟草使用率低于 5%,在逐步戒烟方面领先于瑞典,但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几乎不吸烟。 对于男性,这一比例为 7%。
世卫组织将瑞典吸烟率的下降归因于烟草控制措施的结合,包括宣传运动、广告禁令和为希望戒烟的人提供“戒烟支持”。 然而,该机构指出,如果包括口含烟和类似产品,瑞典的烟草使用率超过 20% 的成年人口,与全球平均水平相似。
“从一种有害产品转向另一种不是解决办法,”世卫组织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 “推广所谓的‘减少危害方法’吸烟是烟草业试图误导人们了解这些产品固有的危险性的另一种方式。”
斯德哥尔摩大学公共卫生科学系研究员 Tove Marina Sohlberg 表示,瑞典的禁烟政策对吸烟者和吸烟者造成了污名化,迫使他们远离公共场所,进入后院和指定的吸烟区。
“我们正在向吸烟者发出信号,表明社会不接受这种做法,”她说。
保罗·蒙贾 (Paul Monja) 是斯德哥尔摩为数不多的吸烟者之一,他在准备点烟时反省自己的习惯。
“这是一种瘾,我打算在某个时候戒掉它,”他说。 “也许不是今天,也许明天。”
___
驻巴黎的美联社撰稿人约翰·莱斯特为本报告做出了贡献。
来自 TIME 的更多必读
[ad_2]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