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美国总统表示,他在两党预算计划中规定了债务减免——但他没有
美国总统拜登周日 发推文, “有必要向辛勤工作的借款人提供学生贷款债务减免,以帮助他们从大流行病的经济危害中恢复过来。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两党预算协议中,我努力保持它的位置。”
人们通常的党派回应是感谢拜登帮助他们,或者批评他向本应承担更多经济责任的成年人施舍。
这是非常典型的,也是你对美国学生贷款辩论的预期。 但问题是它具有误导性。 所谓的 2023 年财政责任法案仅包括针对一小部分符合条件的个人的 600 万美元小额贷款减免计划。 与此同时,由于 Covid-19 大流行病导致为期三年的紧急冻结,绝大多数借款人以及他们在 6 月 30 日后 60 天欠下的 1.78 万亿美元将恢复还款。 正如 The Debt Collective 所描述的,这受到了最具掠夺性的贷方之一 SoFi 的称赞,以至于他们 放弃了他们的诉讼 反对美国教育部。
实际上,拜登让大型金融机构获胜,同时免除了该国学生债务总额的大约 0.0000034%。 你可能在想,就像一些评论拜登推文的人一样,借款人应该恢复还款,因为他们签署了贷款并且应该像正常的成年人一样还款。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纳税人资助的高等教育,因此学生债务不是主要问题,这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都是不利的。
您可能还会认为,人们不偿还债务对经济不利,而拜登的计划将为许多联邦贷款借款人免除高达 20,000 美元的债务,这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首先,人们已经三年多没有支付每月付款的事实立即反驳了这一点。 但更重要的是,这是简单化的想法,低估了美国金融体系从根本上崩溃和腐败的程度。
重要的是:由于美国的生活成本高得离谱,房租价格飞涨,通货膨胀率飙升,大多数借款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还清学生贷款。 去年 11 月的一项 Morning Consult 民意调查发现,当联邦学生债务冻结解除时,59% 的借款人将无力还款,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拖欠贷款。 甚至像前面提到的债务集体这样的人也在组织策划一场学生债务罢工。
因此,这不是人们是否应该偿还贷款的问题,很多人只是不能。 对于更广泛的金融市场而言,问题在于金融市场交易,就像几十年来一样,所谓的学生贷款支持证券 (SLABS)。 这些是一种以学生贷款为抵押的证券,这意味着投资者本质上是在赌人们能否偿还贷款。 由于大多数人都有联邦政府支持的学生贷款,因此宽恕他们不会以这种方式对金融市场造成任何系统性风险。
主要问题是私人贷款,约有 360 万人拥有。 这些特定的贷款,即使付款已被冻结,也会产生宽容利息。 大多数冻结付款的人还没有付款,这意味着他们现在欠的钱比冻结前多,而且在 8 月底结束时付款会更加繁重。 这会产生严重的风险,即拥有私人贷款的人会违约并通过 SLABS 在市场上产生连锁反应。
你可以用类似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那段时间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已经高度放松管制的金融市场中发挥了过度冒险的作用。 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人们拖欠抵押贷款时,华尔街投资者只能背负这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包袱,并从那里螺旋上升,破坏全球经济。
公平地说,由于冻结生效,近年来 SLABS 已从市场上下跌。 但它们可能会再次变得更受欢迎,更重要的是,聪明的投资者可能会根据明确表明许多借款人将违约的数据做空它们,这是一个主要问题。 近几个月来,做空主要金融机构的华尔街投资者在美国历史上一些最大的银行业崩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助长 2008 年金融危机方面也同样重要。
当然,这与个人投资者的任何个人道德败坏无关,而是联邦政府未能预见到这种可能性并未能规范可以交易何种证券。 其他国家和集团,如欧盟和中国,肯定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高风险金融产品——但它们受到的监管要严格得多,而且远不及美国发达。 美国在处理 SLABS 方面独树一帜,这既是因为其缺乏普及高等教育,又是因为其宽松的金融环境。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将通常针对学生贷款借款人的“做个成年人”的论点转回投资者身上:你承担了一笔无法偿还的贷款的风险,所以你应该承担后果。 这是一个很好的“陷阱”,但就改善金融市场系统性问题的经济影响而言,它完全没有用。 除了向私人贷款持有人提供一些答案——教育部似乎没有任何答案——拜登政府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因为许多投资者会明智地押注这些几乎肯定会违约的私人贷款。
根据我们从美联储和政府对大型银行崩溃的打击方式中看到的情况,这可能不会发生。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螺旋中非常明显的商业房地产泡沫的不存在的解决方案,以及拜登是债权人的常年朋友也很清楚。
最后,就拜登提出的联邦学生贷款减免计划而言,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最高法院将摆脱法律修正主义和企业激进主义判例的所有影响。 他的往绩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他会支持这一点。
本栏目中的陈述、观点和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代表RT。
[ad_2]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