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最近启动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 (PGII)——一项七国集团倡议,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优质基础设施项目筹集 6000 亿美元的贷款和赠款——旨在为实现全球发展目标提供急需的投资. G-7 领导人并没有隐藏他们的次要动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BRI)重新获得先进民主国家在其基础设施投资中向中国屈服的部分影响力。 PGII 承诺的资金水平表明了对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需求的认真承诺,可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当.
PGII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质押投资的数量,更在于质押。 在启动 PGII 时,七国集团领导人一再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支持“优质基础设施”项目,即具有透明披露和低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风险的经济上可行的项目。 在这个 PGII 特征中暗示——有时甚至是公开声明——是它与 BRI 项目的鲜明对比。 七国集团认为,此类投资对东道国政府的吸引力将超过中国提供的投资。 过去的一些“一带一路”项目因环境危害、劳工违规、腐败丑闻、公众抗议和受援国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而受到国际关注。 通过提供优质、透明的投资机会,七国集团希望在中低收入国家建立软实力。
优质基础设施是 PGII 的基本组成部分还有第二个原因:需要具有低 ESG 风险的优质项目来吸引私营部门投资者,这是 PGII 融资模式的关键。 G-7 政府无法通过公共支出与中国的 BRI 竞争。 由于 ESG 投资基金的快速扩张,养老和保险基金等私营部门机构投资者实际上拥有数千亿美元可用于投资于可持续、低风险的投资。 然而,这些机构投资者难以确定在发展中国家具有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可融资”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
为了吸引私营部门的投资,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名为蓝点网络 (BDN) 的优质基础设施认证计划。 BDN 认证旨在为具有低 ESG 风险、高债务透明度和可持续经济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全球认可的认证——类似于“良好的内务管理印章”。 G-7 依靠这种对高质量和低 ESG 风险的认证,以确保私人投资者需要吸引他们加入 PGII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想要制定全球标准来吸引私营部门融资的不仅仅是政府。 一群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金融机构联手开发了另一项计划,FAST-Infra (F无力 一个加速 小号可持续的 吨转换-基础设施结构),其共同目标是开发全球可持续基础设施标签以降低私营部门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 FAST-Infra 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标签和 BDN 认证标准可以而且应该相互加强,以吸引更多私营部门投资于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优质基础设施投资。
那么,拥有高质量标准和私营部门投资者的 PGII 以牺牲与中国结盟为代价,吸引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加入西方伙伴关系的可能性有多大? 换言之,PGII 能否通过超越 BRI 来重建西方的软实力? 不见得。 有几个因素使面对面的竞争最小化。
首先,虽然 PGII 的承诺价格非常高,但不能保证 G7 政府能够在五年内兑现其承诺,特别是考虑到大多数 G-7 国家当前的政治动荡。 此外,这些政府无法真正控制私营部门是否会实际投资他们的份额——这占 PGII 承诺的大部分——或者他们是否会选择可持续的项目。 此外,使项目具有吸引力的高质量属性也限制了能够满足 PGII 要求的项目的数量和广度。 在不影响标准的情况下找到充足的可融资项目供应可能取决于七国集团在技术援助和能力发展方面的大量投资——这远非现实。
最后,即使 PGII 倡议能够动员全部承诺的 6000 亿美元,这笔资金也不可能阻止或取代中国的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缺口巨大,规模达数十万亿美元。 两者都有很多需求和空间。 大多数借款国都渴望有多种选择。 因此,PGII 与 BRI 是错误的二分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成功,PGII 可能会通过与 BRI 的竞争实现比最初预期更有意义的事情:在优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争先恐后。 虽然西方的说法称“一带一路”投资质量低下,使国家背负着不可持续的债务,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三年前就已经开始改进其基础设施贷款的数量和质量。 2019年,中国大幅减少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撤出高风险项目。 那一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论坛上强调了他对“绿色一带一路”的承诺。 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部经济压力、外汇储备减少以及来自负面国际宣传的压力。 底线是,中国无法继续承销在财务和政治上代价高昂的高风险贷款。
中国仍处于重新构想“一带一路”2.0版的初期阶段。 BRI 国际绿色联盟——一个与国际发展和环境组织合作的准公共实体——从 2020 年 12 月开始发布了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指南,称为绿色发展指南(GDG),包括环境分类系统(“交通Light System”),根据项目特征和缓解措施将项目编码为绿色(有益)、黄色(可接受)或红色(不可接受)。 这些 GDG 标准与 BDN 和 FAST-Infra 所追求的西方标准相去甚远。 最重要的是,GDG 只关注环境影响,而没有解决社会和治理风险。 然而,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互补的并且可能兼容。
迄今为止,尽管中央政府和许多部委正在逐步将自愿指导纳入中国贷方,以促进将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影响降至最低的基础设施项目,但迄今为止,“绿色一带一路”仍主要是纸上谈兵。 为了使中国可信地确立其对国际环境规范的新承诺,它需要主动发布有关其哪些项目寻求 GDG 监督以及它们如何得分的信息。 目前,没有办法跟踪有多少 BRI 项目根据 GDG 寻求分类,或者有多少 BRI 项目被判定为绿色、黄色或红色。 指南中也没有要求独立审计师核实 BRI 开发商的声明。 “一带一路”的决策仍然不透明,也没有实时统计数据来衡量投资组合的实际变化。 (当然,政府的统计数据仍然需要核实——也许由目前汇编中国资助项目信息的组织,如 AIDDATA 或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
如果 G-7 国家采取认真行动履行其 PGII 承诺,重点关注高质量、低 ESG 风险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可能会通过扩大和改进其新制定的标准来应对,如 GDG 中所述。 正如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海最近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历来需要外力推动改革。 拜登的新计划对中国来说可能不是坏事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或其国内市场。” 这将是一场有利于各方的竞争。
[ad_2]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