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本文首发于《亚洲投资者》。
随着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回归在即,全球碳信用交易框架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亚洲,此类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以香港为例:金融中心的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HKEX), 继新加坡和中国之后,新加坡于 10 月 28 日刚刚推出了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自愿性碳信用交易平台。
日本也在 9 月开始了碳信用交易试验,然后在 2023 年开始全面运作。越南也在考虑建立自己的碳信用市场。
对亚洲市场而言,这一势头是亚洲能源转型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因为中国、日本和香港是世界顶级证券交易所,由该地区的主要亚洲公司组成。
香港尤其是国际投资者持有中国公司股份的主要枢纽。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企业采取更多行动将是该国向净零排放迈出的一步。
但碳信用交易也引发了在会计、定价和补偿交易规则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潜在的漂绿行为的问题。
当欧洲或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也被亚洲市场遵循时,我认为在讨论和规则制定阶段有足够的亚洲色彩很重要,以确保能源转型与亚洲独特性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这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如果公司和投资者在亚洲仍然存在“肮脏能源”联系并积极披露此类联系并参与自身或其投资组合公司的转型,则应获得一定的信任——因为该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仍不发达并且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燃料和棕榈油等高污染物质。
另请阅读: 保诚:新兴市场在负责任投资热潮中被忽视
我们必须明白,整个亚洲仍处于碳信用征程的早期阶段,第一步是提高透明度并进行更多披露。 无论是在碳交易规则还是在整体净零过渡战略中,一刀切的心态都不会有效。
此外,亚洲不应对其碳密集型生产过程承担全部责任,资产所有者不应以此为借口放弃相关投资——如果他们仍然声称暴露是其影响的一部分,也不应受到严厉指责投资议程。
作为世界工厂,该地区仍在产生最大份额的碳排放。 欧洲人以高排放为代价穿着越南生产的衣服,然后指责东南亚国家生产这些衣服,这根本不公平。
毕竟,在世界某些地方可以找到的更清洁的天空是以地球另一端所做的肮脏工作为代价的。 此外,亚洲的殖民历史不能仅仅被注销或遗忘。
为此,我们当然需要在最终负责制定全球标准的权威国际组织中发出更强大的亚洲声音。
¬ Haymarket 媒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d_2]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