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周六,北京居民排队接受 COVID-19 检测。
吴汉冠/美联社
隐藏标题
切换字幕
吴汉冠/美联社

周六,北京居民排队接受 COVID-19 检测。
吴汉冠/美联社
台湾台北——中国西部新疆地区的当局周六开放了首府乌鲁木齐的一些社区,此前居民举行了特别的深夜示威,反对该市持续三个多月的严厉“零 COVID”封锁。
根据官方死亡人数,紧急救援人员花了三个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导致 10 人丧生的公寓大火引发了愤怒,引发了公众的蔑视——许多人将这一延误归因于反病毒软件造成的障碍措施。
这些示威活动以及网上的公众愤怒是对中国控制 COVID-19 的强硬措施感到沮丧的最新迹象。 它是世界上唯一仍在通过大规模检测和封锁与大流行作斗争的主要国家。
在新疆封锁期间,该市其他地方的一些居民的门被用铁链锁住,其中一名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居民因害怕遭到报复而拒绝透露姓名。 乌鲁木齐的许多人认为,这种蛮力手段可能阻止了居民在周五的火灾中逃生,而官方的死亡人数则被低估了。

官员否认了这些指控,称大楼内没有路障,居民被允许离开。 乌鲁木齐市官员就火灾召开新闻发布会,他们似乎将死亡责任推给了公寓楼的居民,引发了愤怒。
“一些居民的自救能力太弱了,”乌鲁木齐市消防局局长李文生说。
在寒冷的冬夜,乌鲁木齐的人们大多穿着蓬松的大衣和平游行。
抗议视频中人们举着中国国旗高喊“开放,开放”。 尽管审查严格,但它们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 视频显示,在一些场景中,人们对着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防疫志愿者身穿白色全身防护服的一排排男子大喊大叫并推搡他们。
到周六,大部分内容已被审查员删除。 美联社无法独立核实所有视频,但两名因害怕遭到报复而不愿透露姓名的乌鲁木齐居民表示,周五晚上发生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其中一位说他有朋友参加。
美联社指出了乌鲁木齐不同地区的两个抗议视频的位置。 在一段视频中,戴着口罩和穿着病号服的警察与大喊大叫的抗议者对峙。 在另一张照片中,一名抗议者正在向人群讲述他们的要求。 目前尚不清楚抗议活动的范围有多广。
在美联社无法独立核实的一段视频中,乌鲁木齐市最高官员杨发森告诉愤怒的抗议者,他将在第二天早上开放该市的低风险地区。
这一承诺在第二天就实现了,乌鲁木齐当局宣布低风险地区的居民将被允许在其社区内自由行动。 尽管如此,许多其他社区仍处于封锁状态。

周六,北京居民排队接受 COVID-19 检测。
吴汉冠/美联社
隐藏标题
切换字幕
吴汉冠/美联社

周六,北京居民排队接受 COVID-19 检测。
吴汉冠/美联社
周六,官员们还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们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零 COVID”,这意味着不再有社区传播,并且只在已经接受健康监测的人群中发现了新的感染,例如集中隔离设施中的人群。
社交媒体用户对这一消息表示怀疑和讽刺。 “只有中国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一位微博用户写道。
在热门话题被审查者操纵的中国社交媒体上,“零 COVID”公告是微博(类似 Twitter 的平台)和抖音(中国版 Tiktok)上的头号热门标签。 公寓大火和抗议活动成为引发公众愤怒的导火索,数以百万计的人分享了质疑中国疫情控制或嘲笑该国僵化宣传和严厉审查控制的帖子。
公众反对中国的零新冠病毒政策
批评的爆发标志着舆论的急剧转变。 在大流行初期,中国控制 COVID-19 的方法被其本国公民称赞为在其他国家遭受毁灭性感染浪潮之际将死亡人数降至最低。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以这种方法为例,说明中国制度相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优越性,后者将口罩的使用政治化,并且难以实施广泛的封锁。
但近几个月来,由于悲剧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对“零 COVID”的支持已经大跌。 上周,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就一名 4 个月大婴儿的死亡事件道歉。 她在郑州一家酒店隔离期间出现呕吐和腹泻,因延误就医而死亡。
尽管政府放宽了一些措施,例如缩短隔离时间,但它的政策却加倍了。 中央政府一再表示将坚持“零 COVID”。

同时,在北京,卫生部门在周六的过去 15 小时内报告了 2,454 例新的 COVID-19 病例。 该市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封锁状态。
在北京东北郊区的许多居民区,居民联合起来反对地方当局和未经选举产生的居民协会采取的锁门和强迫邻居进入隔离中心的措施。
警方作出回应,但据悉没有发生暴力事件。 周六,在玉天下社区,警察、居民和共产党社区之间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对抗,最终达成协议,允许三名测试呈阳性的人的邻居在家中隔离,而不是被带到政府设施。
乌鲁木齐的许多地方自 8 月以来就被封锁了三个多月。 他们不被允许离开家园,被限制在高层公寓里。 周五,该市报告了 220 例新病例,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症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维吾尔族妇女说,自 8 月 8 日以来,她一直在自己的公寓里,甚至不被允许打开窗户。 周五,她所在社区的居民违抗命令,打开窗户并大声抗议。 她加入了。
“不再封锁!不再封锁!” 他们尖叫。
[ad_2]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