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流行的观点认为,银行是信贷扩张的关键因素。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例如,以生产两公斤土豆的农民乔为例。 对于他自己的消费,他需要一公斤,并将其余的借给农民鲍勃一年。 他同意借出的未消费的一公斤土豆是他的积蓄。
放贷的前提是要有储蓄,放贷要有储蓄。 通过将一公斤土豆借给鲍勃,乔同意放弃这些土豆的所有权一年。 作为回报,鲍勃向乔提供书面承诺,一年后他将偿还 1.1 公斤土豆,这 0.1 公斤构成利息。
货币的引入不会改变借贷的基本面。 乔不会借出一公斤土豆,而是先用他的一公斤土豆换钱,假设是 10 美元。 乔可以以 10% 的现行利率将他的钱借给鲍勃一年。 请注意,货币的引入并没有改变储蓄先于借贷行为的事实。
从“稀薄空气”和银行借出
普通贷款人会发现很难借出他们没有的东西。 但是,一旦我们将其引入分析库,情况就不同了。
乔以 10 美元的价格出售他节省的一公斤土豆,将 10 美元存入银行 A。请注意,乔通过在银行 A 活期存款中持有货币来显示他对货币的需求。 乔也可以通过将钱放在口袋里或家里的罐子里或床垫下来满足他对金钱的需求。
假设银行 A 从乔的存款中取出 10 美元,借给鲍勃 10 美元。 这种情况与强盗从乔的口袋里掏出 10 美元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请记住,乔仍在行使他对 10 美元的要求。 他对这 10 美元有无限的索取权。 这意味着只要他认为有必要,他就有权从他的押金中取出 10 美元。 乔把这 10 美元放在口袋里和他认为有必要用口袋里的钱换一些商品时,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
另外请注意,当强盗从乔的口袋里偷走 10 美元时,这通常被视为侵犯了乔的财产权,这将受到法律制裁。 然而,如果银行在未经乔同意的情况下从乔的存款中取出 10 美元,这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这不被视为侵犯乔的财产权,因为法律接受这种做法。
有人可能会认为,允许 Bob 而非 Joe 花费 10 美元的整体经济效果可能不会那么显着。 这可能是很好的情况。 然而,这里重要的是侵犯了乔的财产权。
在没有中央银行的自由市场中,如果 A 银行未经乔的同意从乔的存款中取钱并借给鲍勃,那么很可能会有麻烦。 如果乔和鲍勃决定同时从他们受人尊敬的活期存款中取出 10 美元——即总共 20 美元——银行 A 不能答应,因为它只有 10 美元。
因此,A银行面临破产的风险。 因此,在自由市场中,破产威胁可能会阻止银行在未经存款人同意的情况下借出活期存款。
这在中央银行存在的框架内是可能的。 通过货币注入,中央银行防止未经存款人同意就向存款人提供资金的银行破产。 请注意,在中央银行的背景下,未经存款人同意而借出存款人的钱是通过货币抽水来绕过同意的必要性。
因此,这导致了没有储蓄贷款的支持,或者“凭空”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 10 美元的借款人 Bob 使用了借来的钱,他就进行了无物交换。 原因是储蓄不支持 10 美元——它是空钱。 我们这里有 20 美元,只有 10 美元支持。
显然,这种类型的贷款破坏了财富的生产。 不用说,财富生产的减弱削弱了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
凭空出现的信用使钱消失
当借出的钱在贷款到期日由储蓄完全支持时,它会退还给原来的贷方。 Bob(10 美元的借款人)将在到期日向银行偿还借款金额和利息。 银行反过来将把他的 10 美元加上根据银行费用调整的利息转给贷方乔。 这笔钱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贷方。 再次注意,这里的银行只是一个调解人,而不是贷方,所以借来的钱会归还给原来的贷方。
相反,当信贷凭空产生并在到期日归还给银行时,这会导致货币从经济中撤出,即货币存量下降。 因为没有储蓄者/贷方,这种信用是凭空出现的。 以银行向 Bob 贷款 10 美元为例,我们必须认识到,银行在未经 Joe 同意的情况下从 Joe 的活期存款中取出了 10 美元。 因此,我们这里有 20 美元的活期存款,由 10 美元支持。
乔从未同意将这 10 美元借给鲍勃,并且他继续对他存入的 10 美元行使无限索取权。 当 Bob 偿还 10 美元时,这笔钱离开了经济体,因为银行不需要将其转移给原始贷方。 这里没有原始贷方——银行凭空创造了 10 美元的贷款。
凭空取信鼓励非生产性活动
如果银行继续“无中生有”地扩大信贷,非生产性活动就会继续扩大。 一旦信贷的持续产生使财富消费的速度超过了财富生产的速度,储蓄的正向流动就会停止,储蓄池就会开始下降。
因此,商业投资业绩恶化,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作为回应,银行减少了放贷活动,这导致货币存量下降。 (请记住,一旦信贷扩张产生的贷款得到偿还而不是更新,货币存量就会下降)。
随着货币存量的下降削弱了非生产性泡沫活动——即出现了经济衰退。 (请注意,非生产性活动不能自立。为了自给自足,它们需要扩大信贷的帮助。“无中生有”的信贷会转移财富生产者的财富)。
根据许多主流经济学家的说法,由于货币供应量急剧下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或萧条。 这种思维方式源于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倡导的芝加哥学派。
经济萧条不是由于货币存量暴跌造成的,而是由于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储蓄池萎缩的反应。 储蓄池的萎缩导致货币存量下降。 我们建议,即使中央银行成功地防止了货币存量的下跌,如果储蓄池正在下降,这也不能防止萧条。
结论
总而言之,银行只是储蓄贷款的促进者。 银行通过将储蓄提供者介绍给需求者来促进储蓄流动。 通过发挥中介作用,银行成为财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一旦银行从事取代真正的贷方/储户的借贷活动,就会引发繁荣-萧条周期和经济贫困的威胁。 如果没有相应的储蓄增加,就不可能增加真正的信用。
[ad_2]
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