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马德里,3 月 3 日 (IPS) – 数据令人震惊:四分之三的非洲政府已经减少了农业预算,同时支付的军火费用几乎是原来的两倍。
非洲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农业用地。 然而,在非洲领导人发誓要改善非洲大陆粮食安全的 12 个月里,又有超过 2000 万人被迫陷入“严重饥饿”。
今天,“五分之一的非洲人口(或 2.78 亿)营养不良,5500 万五岁以下儿童因严重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国际乐施会在其报告中补充了上述数据:还有超过 2000 万非洲“营养年”中的饥饿人口。
“非洲人民今天面临的饥饿是政治选择不当的直接结果……”乐施会非洲区主任 Fati N’Zi-Hassane 说。
长期投资不足
该报告进一步解释说,农业长期投资不足是导致 2022 年普遍饥饿的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它补充说,据报道,大多数非洲政府(54 个中的 48 个)平均将其预算的 3.8% 用于农业——有些甚至只有 1%。
“自 2019 年以来,这些政府中有近四分之三减少了农业支出,未能履行马拉博承诺,将至少 10% 的预算用于农业。”
2014年非洲领导人签署了《马拉博宣言》,其中规定非洲各国政府必须将至少10%的预算用于农业和支持农民。
政客将军费开支增加一倍
相比之下,“去年非洲政府在军备上的支出几乎是预算的两倍 (6.4%)。 持续不断的冲突,特别是在萨赫勒和中非,继续摧毁农田,使人们流离失所并加剧饥饿。”
此外,“气候导致的干旱和洪水恶化,以及全球燃料和化肥价格上涨,使数百万人无法获得食物。 仅在 2022 年,除 10 个非洲国家外,其他所有国家的食品通胀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无法进入邻近市场
由于第 36 届非洲联盟首脑会议于 2023 年 2 月举行,重点是大陆内部自由贸易,“数百万小农是非洲大陆重要的粮食生产者,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非洲内部的高水平,无法进入邻国市场。关税。”
换句话说,“许多非洲国家发现从非洲大陆以外进口食品比从邻国进口更便宜。”
据乐施会称:
- 截至 2022 年 8 月(最新数据),35 个非洲国家有 1.3995 亿人生活在“危机或更严重的严重粮食不安全”中。 这比去年同期(1.1969 亿人)增加了 17%(2026 万人)。
- 南苏丹在农业上的支出不到其预算的 1%。 非洲所有农业支出的计算均基于政府支出观察、国家预算和粮农组织的数据。
- 根据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报告和粮农组织作物前景报告,2022年非洲谷物产量为2.074亿吨,比前五年的平均水平下降340万吨。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五倍
非洲日益严重的饥饿——这是由外部和内部共同造成的——只是一个普遍现象的一部分。
事实上,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球数百万人的饥饿。 “在过去 50 年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五倍,摧毁了家园,摧毁了生计,加剧了冲突和流离失所,并加剧了不平等,”乐施会报告说。
饥饿人数增加一倍以上
气候变化导致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洪水和热浪。 “在过去的 50 年里,灾难的数量增加了五倍。”
这对低收入国家的打击最为严重,乐施会继续说道,并补充说,自 2000 年以来,联合国就极端天气问题发出最高呼吁的 10 个国家遭受极度饥饿的人数增加了 123%——从 2130 万人增加到 47.5 人百万。
这些国家是阿富汗、布基纳法索、吉布提、危地马拉、海地、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尔、索马里和津巴布韦。 根据这个数据,这10个国家中有7个是非洲人。
化石燃料利润惊人
G20 国家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共同承担了近 77% 的碳排放,全球人民运动乐施会报告称,通过解决使人们贫穷的不平等现象,共同努力结束贫困的不公正现象。
非同寻常的是,当人类面临这场生存危机时,摧毁我们星球的动机仍然比拯救生命更有动力。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在对地球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享有惊人的利润——在过去 50 年里每天积累 28 亿美元(或每年超过 1 万亿美元)。”
地震饥饿
就其本身而言,世界粮食计划署 (WFP) 报告称,当前地震般的饥饿危机是由多种致命因素共同造成的:冲突、经济冲击、极端气候正在共同造成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以至于“多达 8.28 亿人不确定他们的下一顿饭来自哪里。”
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其报告“2023 年:又是那些为养家糊口而苦苦挣扎的人面临极度危险的一年”中警告说,79 个国家/地区有创纪录的 3.49 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高于 2021 年的 2.87 亿人。这构成了惊人的增长与 COVID-19 大流行之前的水平相比,增加了 2 亿人。
世界机构报告说,全世界有超过 90 万人在饥荒般的条件下为生存而战,并补充说这是“五年前的十倍,增长速度快得惊人”。
简而言之,在最需要和最容易遭受惊人饥饿的国家中,政治家们继续更加重视用于助长冲突的军备支出和用于传播气候灾难的燃料,而不是投资于拯救本国人民的生命。
© Inter Press Service (2023) — 保留所有权利原始出处:国际新闻社
[ad_2]
Source link